小说叫做《海坛游击队》是岚百旺的小说。内容精选:日军铁蹄踏碎海坛渔火,渔民陈破浪、书生林疏影、老兵陆沉舟携百姓并肩——竹筐装炸药、海带遮密信、渔鼓传警讯,从抗日报仇到守护解放,用八年浴血换海岛渔歌重响、归帆满港。
《海坛游击队陈破浪林疏影免费小说完整版_完结版小说阅读海坛游击队(陈破浪林疏影)》精彩片段
《海坛游击队》以1938年至1950年的福建海坛岛(今平潭)为叙事舞台,用十五卷、西百八十七章的宏大篇幅,串联起一部植根于海岛肌理的抗日与解放史诗,既书写了普通民众在战火中的觉醒与抗争,也镌刻了军民同心守护家园的精神丰碑。
故事始于1938年芒种时节的“血码头”——日军突袭渔汛中的海坛,渔民陈破浪目睹父亲惨死,以断桨立誓复仇;与此同时,携带地下党密信的知识分子林疏影,为避伪保长搜捕逃归故里;退役军人陆沉舟则因拒绝为日军作战,从溃军中逃出登岛。
三人因一场“渔叉斗日军”的绝境救援相遇,在妈祖庙以红布为盟,拉起海坛游击队的第一支队伍。
彼时的海坛,渔排为隐蔽所,海带作掩护色,渔民们捐出修船钱换弹药、用竹筐藏炸药,连老猎户都献出祖传旧枪,这支由渔民、书生、老兵组成的队伍,以最简陋的装备,在潮汐与礁石间开启了抗争之路。
作品以海坛的地理特性为战术底色,刻画了诸多极具海岛特色的战斗场景:台风夜突围时,队员们憋气从水下潜行躲避探照灯;孤岛困守战中,用雨水桶蓄积淡水、靠赶海挖蛤蜊充饥;决战炮楼群时,借涨潮掩护设伏,以湿棉被挡子弹、燃烧瓶破防线。
这些战斗不仅展现了游击队的智慧与勇气,更凸显了“海坛人懂海坛潮”的独特优势——渔民传讯用油纸伞藏密信、以渔鼓为信号,连少年都能凭借滩涂地形设陷阱,海岛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次潮汐,都成为抗击敌人的“天然武器”。
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之外,故事细腻勾勒了人物的成长与情感。
陈破浪从复仇的渔民蜕变为沉稳的指挥员,林疏影从柔弱的书生成长为能深入敌营的情报员,陆沉舟则放下过往心结,以军事经验训练队伍;而陈破浪与林疏影的感情线,更成为残酷战争中的温暖亮色——草屋敷药时的指尖相触、礁滩裹伤时的轻声叮嘱、庆功夜码头的贝壳定情、解放后共同盖起的海边小屋,两人的情感与海坛的命运紧密交织,从“互相守护”到“携手建设”,诠释了战火中爱情的坚韧与纯粹。
1945年日本投降后,故事并未止步,而是延续至解放战争时期——面对国民党的“清剿”与物资封锁,游击队转入深山,以野菜野果充饥、兽皮御寒,却始终坚守“保枪卫民”的初心;1949年,他们配合解放军主力渡海,带路避敌防、突袭敌据点,最终迎来海坛全解放。
战后重建阶段,陈破浪任县长主持民生,林疏影推教育建学校,陆沉舟整军备守海防,海坛从战火废墟中重生,渔排换新貌、港口通商船,孩童重返学堂,昔日的战场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。
整部作品以“火种”为隐喻,既指游击队从无到有、星火燎原的抗争历程,也象征着普通民众心中守护家园、追求光明的信念。
从芒种血码头到解放后的渔乡新颜,从三人结盟到千人民兵联防,海坛人用渔叉与步枪、渔网与智慧,在浪尖上点燃的不仅是抗日与解放的火种,更是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,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兼具历史厚重与人文温度的海岛英雄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