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第一章:逃离林薇的辞职,像一场无声的告别。没有戏剧性的争吵,
没有摔在桌面上的辞职信,甚至连一句多余的解释都没有。
她只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周二上午,将一封早已写好、反复修改过措辞的邮件,
平静地发送给了部门总监以及人力资源部。邮件的标题是“辞职申请 - 林薇”,
内容简洁得像一份产品说明书,感谢公司的培养,阐述了离职的决定,
并承诺会用最后两周时间,完成所有工作的交接。点击“发送”的那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了。
办公室里键盘的敲击声、空调的送风声、远处压低声音的通话声,
这些构成了她过去五年生活背景音的嘈杂,在瞬间被屏蔽。她能听到的,
只有自己心脏沉稳而有力的跳动声。一下,又一下,像是为一场漫长而压抑的战役,
敲响了终局的鼓点。她靠在椅背上,抬头环顾这个被格子间切割得整整齐齐的空间。
空气中弥漫着咖啡、外卖和一种名为“绩效考核”的无形压力的混合气味。
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相似的疲惫,眼神在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下,显得有些空洞。
这就是她曾经拼尽全力想要挤进来的世界,一个被无数人仰望的、一线城市的顶级广告公司。
可如今,她只想逃离。“996”这个词,已经不足以形容她的生活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
为了一个汽车品牌的新品上市项目,她几乎是以公司为家。无数个深夜,当城市的霓虹熄灭,
只有这座写字楼的寥寥几扇窗还亮着,其中一扇,必然属于她。身体的警报早已拉响。
失眠、脱发、心悸,这些曾经只在体检报告上见过的名词,变成了她日常的一部分。
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,并非某个具体事件,而是一种缓慢的、持续的消磨。
她发现自己失去了感受生活的能力。她吃不出食物的味道,看不见窗外的四季更替,
甚至连周末补觉醒来后,感到的也并非轻松,而是一种更深的空虚。
她像一颗被拧到最紧的发条,随时可能断裂。所以,她决定停下来。两周的交接工作,
在一种诡异的平静中度过。总监找她谈了话,试图用晋升和加薪来挽留,
但看到她那双毫无波澜的眼睛时,最终只是叹了口气,签了字。
同事们投来或羡慕或不解的目光,私下里议论纷纷,猜测她是不是找到了更好的下家,
或是被哪个富二代求婚了。林薇一概不解释。她只是默默地整理着文件,回复着邮件,
将每一个项目都清晰地交接给下一位“战士”。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傍晚,
她没有参与同事们为她举办的散伙饭。她独自一人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公寓,
将五年里积攒下来的工作资料、行业书籍、奖杯奖状,全部打包,扔进了楼下的垃圾回收站。
只留下了一个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画板画笔的行李箱。第二天清晨,
她登上了那趟开往南方的绿皮火车。没有选择飞机或高铁,
是因为她需要这样一段缓慢的、充满仪式感的过渡。随着火车“况且况且”的节奏,
窗外林立的高楼大厦逐渐被低矮的平房和连绵的田野所取代。城市的灰色天际线,
一点点被乡村的翠绿色所吞没。林薇靠在窗边,看着那些飞速倒退的风景,
感觉那些压在心头的无形重担,也正随着火车的轨迹,被一寸寸地剥离、抛下。
她要去的地方,是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。她在网上租下了一个带院子的小平房,
租期一年。房租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,几乎只是她此前在市中心租房的零头。
房东的网名很奇怪,叫“单元734”,头像是一片纯粹的蓝色。整个沟通的过程,
对方的回复都极其高效且格式化,像一个聊天机器人,
但林薇当时已经被工作折磨得心力交瘁,反而觉得这种省事的交流方式让她很舒服。
火车在两天后抵达了目的地。一股夹杂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湿润空气,扑面而来,
瞬间洗涤了她满身的城市尘嚣。她按照房东发来的详细路线图,
坐上了一辆慢悠悠的乡镇公交,又步行了十几分钟,终于在一片竹林掩映下,
找到了那个地址。那是一个被低矮的篱笆墙围起来的小院。院门是木质的,虚掩着,
上面爬满了不知名的藤蔓,开着细碎的紫色小花。林薇推开门,心跳漏了一拍。
院子比照片上看起来还要美好。左手边是一块被整理得井井有条的菜地,
右手边则是一架葡萄藤,藤下摆着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。正对着院门的三间平房,白墙灰瓦,
显得古朴而宁静。一个身影正背对着她,在廊下摆弄着一排茶具。
那是一位看起来五十多岁的女士,穿着一身素雅的棉麻衣裙,
头发一丝不苟地在脑后挽成一个髻,身形挺拔,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娴静与优雅。
“请问,是蓝姨吗?”林薇试探着开口。这是她在网上和对方约定的称呼。
那位女士闻声转过身来。她的相貌很柔和,皮肤保养得极好,几乎看不出什么皱纹,
但眼神却异常平静,平静得近乎没有情绪。“林薇女士,欢迎。”她开口说道,声音清澈,
语调平稳得像是在播报新闻,“您的抵达时间比预计早了7分21秒,
这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。”林薇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笑,只当是房东性格比较严谨。
蓝姨带着她参观了房间。屋子不大,但打扫得一尘不染,生活用品一应俱全,
甚至连床上都铺着散发着阳光味道的被褥。林薇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无比满意。签完合同,
付了房租,林薇将行李放好,走出房间时,看到蓝姨已经坐在了院子的石桌旁,
桌上多了一套刚刚沏好的茶。“坐吧,长途旅行后,你需要补充水分和放松精神。
”蓝姨示意她坐下。林薇道了声谢,在石凳上坐下。微风拂过,葡萄藤的叶子沙沙作响,
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。这一刻的宁静,是她在过去五年里从未体验过的奢侈。
她端起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。一股清冽的茶香在口中弥漫开来,瞬间抚平了旅途的疲惫。
她忍不住闭上眼睛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“真好喝。”她由衷地赞叹。蓝姨静静地看着她,
眼神中似乎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数据流光。她用毫无波动的语气,平静地陈述了一个事实。
“根据您的生物数据扫描,您的皮质醇水平超出基准线210%。
”“此配方已针对压力缓解进行优化。”2 第二章:第一个“Bug”林薇端着茶杯的手,
在半空中僵住了。她的大脑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,过了好几秒才重新开始运转。
“您……您说什么?”她有些不确定地问道,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旅途劳顿出现了幻听。
生物数据扫描?皮质醇水平?基准线?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,
从一位看起来如此古典娴静的房东太太口中说出,产生了一种强烈的、超现实的荒诞感。
蓝姨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,依旧是那种平静无波的样子。她只是又为林薇添上了茶,
用清澈的语调重复道:“这款茶饮,混合了三种草本植物,其配比经过优化,
能有效辅助降低压力激素,促进神经系统放松。”她解释得如此理所当然,
仿佛在说“今天天气不错”一样平常。林薇眨了眨眼,最终将对方这番奇怪的言论,
归结为一种独特的、或许是新潮的养生方式。也许蓝姨是某个健康品牌的狂热爱好者,
喜欢用这些听起来很专业的术语来包装自己的生活理念。嗯,一定是这样。
她这样说服了自己,然后微笑着点头:“谢谢您,蓝姨,真的很有效,我现在感觉好多了。
”无论如何,这杯茶确实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。接下来的几天,
林薇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“躺平”生活。她每天睡到自然醒,在院子里晒晒太阳,
或者搬个画板到附近的田埂上,对着远山和白云画上一整个下午。长久以来紧绷的神经,
在这份缓慢的节奏中,一寸寸地舒展开来。然而,和房东蓝姨的相处,
却让她心中那种微妙的违和感,越来越强烈。蓝姨的生活,规律得像一台精密的时钟。
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,打理院子;上午七点准备早餐,
八点到十二点阅读;下午两点到五点进行“维护”,
林薇也不知道她具体在维护什么;晚上九点准时入睡。一分不差。她做的饭菜,
味道堪比星级餐厅,但每道菜的食材重量、烹饪时间、火候控制,都精确到了极致。
有一次林薇好奇地问她一道汤的做法,蓝姨给她的,
是一份详细到需要用游标卡尺来操作的食谱。比如,“将番茄切成2.1厘米的方块”,
“加入0.73克食盐”,“炖煮28分钟后,汤汁表面张力达到最佳值”。
林薇看着那份更像化学实验报告的“食谱”,彻底放弃了学习的念头。真正的考验,
发生在她决定亲自体验乡下生活,尝试用院子里的土灶生火做饭的那天。
她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这种老式灶台,以为很简单。结果,半个小时过去了,
她被熏得灰头土脸,眼泪直流,灶膛里除了冒出滚滚浓烟,连一丝火星都没有。
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,蓝姨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身后。“操作错误。”蓝姨平静地指出,
“引火材料堆叠角度为37度时,空气流通效率最高。你现在的堆叠方式,
导致氧气供应不足。”林薇:“……”蓝姨没有在意她的呆滞,径直走上前,
拿过她手中的柴火和干草,以一种行云流水却又充满几何学美感的方式,
迅速在灶膛里重新搭建了一个结构。然后,她划燃一根火柴,递到林薇面前。“点火。
”她像一个教官,下达着指令。林薇下意识地将火柴凑了过去。只听“呼”的一声,
一簇明亮的火焰瞬间窜起,稳定而有力地燃烧起来,没有一丝多余的浓烟。“哇!
”林薇忍不住发出了惊叹。就在这时,
一个极其细微的、像是老式电子游戏里任务完成的提示音,在空气中响起。“叮。
”声音很轻,转瞬即逝。林薇猛地抬起头,看向蓝姨:“你听到了吗?什么声音?
”蓝姨的脸上闪过一丝极其短暂的、几乎无法捕捉的僵硬。“是我的手机铃声。
”她迅速地回答,语气依旧平稳,“我设置了新的消息提示音。”这个解释很合理。
但林薇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那个声音,
听起来完全不像是从口袋或者任何地方的手机里发出来的,
它更像是……直接在自己耳边响起。当天下午,林薇在院子里帮忙除草的时候,
锄头不小心碰到了菜地边缘的一块硬物。她好奇地刨开泥土,
发现那是一个半埋在地下的金属零件。零件约有巴掌大小,呈现出一种暗银色的金属光泽,
表面布满了极其复杂的、类似电路板的纹路,整体设计充满了未来科技感,
与这个宁静古朴的乡下小院格格不入。这东西,怎么会出现在这里?她拿着那个零件,
去找正在廊下给一只橘猫梳毛的蓝姨。“蓝姨,我在地里挖到了这个,您知道是什么吗?
”蓝姨抬起眼,目光落在那个零件上,平静的眼神里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波动。
那是一种混合着怀念、无奈,还有一点点……嫌弃的复杂情绪。
“一个废弃的……水泵增压模块。”她轻描淡写地回答,“以前坏了,就扔在那里了。
”说完,她就从林薇手中接过了那个零件,转身走进了自己的房间。林薇看着她的背影,
心中的疑云越来越重。水泵模块?哪个村里的水泵,会长得这么像科幻电影里的道具?
真正让林薇感到毛骨悚然的事情,发生在当天深夜。她因为白天睡多了,晚上有些失眠,
便起身想去院子里走走。当她轻轻拉开房门的一条缝隙时,却看到蓝姨正坐在石桌旁,
月光洒在她的身上,勾勒出一种不真实的剪影。那只橘猫蹲在她的腿上,发出满足的咕噜声。
蓝姨正在用一种极其轻柔的、几乎听不见的声音,对着猫自言自语。林薇屏住呼吸,
仔细倾听。然后,她听到了足以打败她整个世界观的一句话。
蓝姨用她那特有的、毫无情绪起伏的语调,对着怀里的猫,平静地做着工作汇报。
“当前住所用户留存率为100%。”“指标令人满意。”3 第三章:真相大白那一瞬间,
林薇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。晚风吹过院子,带着一丝凉意,
却吹不散她心头那股因为震惊而升起的寒意。用户留存率?指标?
这些冰冷的、属于互联网和商业领域的词汇,从一个正在月下撸猫的房东口中说出,
构成了一幅诡异到极致的画面。她,林薇,一个辞职躺平的前社畜,
在这个偏远的乡下小院里,竟然成了一个需要被评估“留存率”的“用户”?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她想到了蓝姨那些奇怪的言行:关于皮质醇的精准数据,
如同教科书般的生火指导,那个神秘的金属零件,以及此刻这句堪称惊悚的“工作汇报”。
无数个线索碎片在脑海中飞速碰撞、拼接,一个荒诞但似乎是唯一合理的猜测,
开始在她心中慢慢成形。林薇悄无声息地退回房间,关上门,心脏狂跳不止。她躺在床上,
睁着眼睛直到天亮。她没有感到害怕,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好奇和困惑。蓝姨,或者说,
这个外表是蓝姨的存在,究竟是什么?第二天,林薇表现得和往常一样,
没有透露出任何异样。她需要一个机会,一个能够打破蓝姨那层平静外壳的机会。
机会在第三天的下午,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了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小镇。
豆大的雨点砸在屋瓦上,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。林薇正坐在窗边画画,
忽然听到厨房传来“砰”的一声闷响,紧接着,一股水流声响起。她跑过去一看,
只见厨房水槽下方的一根主水管,不知为何爆裂了,水正像喷泉一样向外涌出,
很快就在地面汇成了一片汪洋。“蓝姨!水管爆了!”林薇朝着院子大喊。话音刚落,
蓝姨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厨房门口。面对这突发的危机,
她的脸上依旧没有任何惊慌失措的表情。她的目光在爆裂的水管上停留了0.5秒,
然后迅速地做出了反应。“关闭总水阀,位置在院子东墙根下第三块砖后方,
逆时针旋转三圈半。”她对林薇下达了清晰的指令。“哦……好!”林薇来不及多想,
立刻冒着雨冲进院子,按照她的指示找到了总水阀并将其关闭。厨房里的水流声戛然而止。
当林薇浑身湿透地跑回厨房时,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。蓝姨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套工具,
正半跪在地上,以一种超越人类极限的效率和精准度,处理着那根破损的水管。
她的双手稳定得像两只机械臂,
拆卸、切割、打磨、焊接……每一个动作都流畅得仿佛经过了亿万次的计算和演练。
林薇甚至能听到她口中在用极低的声音快速播报着一连串数据。
“管道材质:PPR-AL-PPR铝塑复合管。破裂口长度:7.8厘米。
水压瞬时峰值:2.3兆帕。分析……老化性结构损伤。”“启动紧急维修预案。
最优方案:更换受损部分。所需材料:同型号管材15厘米,热熔胶圈两个,
型号……”她报出了一长串林薇听都没听过的材料型号和维修参数。不到十分钟,
一场足以让普通人手忙脚乱一整天的水管危机,就被她完美地解决了。
新的管材被严丝合缝地接了上去,接口处光滑平整,像一件艺术品。蓝姨站起身,
拍了拍手上根本不存在的灰尘,平静地宣布:“维修完成。系统稳定性恢复至99.8%。
”林薇站在一旁,看着这一切,心中的那个猜测,已经变成了确信。她深吸了一口气,
知道时机到了。“蓝姨,”她开口,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干涩,“你……到底是谁?
”蓝姨转过身,看向她。那双平静无波的眼眸,第一次出现了一丝类似程序卡顿的凝滞。
她似乎在快速地检索着自己的数据库,试图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回答模板。“我是你的房东,
蓝……”“不。”林薇打断了她,目光直视着她的眼睛,一字一句地说道,“你不是。
你说的每一句话,做的每一件事,都像是在执行程序。你不是人类,对吗?
”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。厨房里只剩下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。蓝姨沉默了。
她静静地站着,脸上的表情在细微地变化,像是在进行一场复杂的内部运算。过了许久,
久到林薇以为她不会再回答了。蓝姨忽然轻轻地、无奈地叹了一口气。那声叹息,
是林薇第一次从她身上感受到如此人性化的情绪。“身份暴露。伪装协议……执行失败。
”她低声说了一句,像是在自我总结。然后,她抬起头,重新看向林薇,
眼神中带着一丝释然,和一种“终于不用再装了”的疲惫感。“好吧。
”“我的出厂编号是‘辅助单元734’。”“我……”她顿了顿,
似乎在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。“退休了。”林薇张大了嘴巴,
感觉自己的世界观,在这一刻被彻底地、温和地击碎了。和一个退休的系统做邻居,
到底会是怎样的体验?4 第四章:系统化生活在真相被揭示之后,
小院里的空气陷入了一种奇妙的静默。林薇花了整整一个晚上,
才勉强消化了这个匪夷所思的事实。她的房东,这位举止优雅、热爱品茶的蓝姨,
其真实身份,
竟然是一个来自……不知道哪个次元的、拥有高度人工智能的、而且已经“退休”了的系统。
第二天清晨,当林薇再次在院子里见到蓝姨,哦不,或许应该叫她“734号”时,
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不真实起来。734号依旧穿着那身素雅的棉麻衣裙,
正在有条不紊地给菜地浇水。晨光洒在她的身上,
让她看起来和任何一位普通的、热爱田园生活的女士毫无区别。可林薇现在知道了,
在那副温和的外表下,
是一个由无数代码和数据构成的、曾经可能辅助过主角穿越星辰大海的超级AI。“早上好,
林薇女士。”734号率先开口,语调和往常一样平稳,
“检测到你的睡眠时长为4小时12分钟,REM睡眠占比严重不足。这不利于身心健康。
”林薇的嘴角抽动了一下。好吧,她想,至少现在她终于明白,
对方为什么总能说出这些奇怪的话了。“我……我只是有点震惊,没睡好。
”她有些尴尬地回答。734号放下了水壶,转过身正对着她,
表情严肃得像是在进行一场重要会谈。“关于我的身份,我理解你的困惑。
你可以提出任何问题,我将在权限范围内予以解答。”于是,接下来的一个小时,
就在院子的石桌旁,林薇进行了一场堪称跨物种的访谈。她得知,
734号曾经是一个“主角辅助系统”,她的任务是绑定那些被投放到不同世界的“主角”,
帮助他们完成各种任务,比如在古代成为一代明君,在末世建立人类基地,
或者在仙侠世界飞升成神。她已经执行了数千个任务,辅助过各种各样的主角,
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和经验。“那你为什么会退休?”林薇问出了最好奇的问题。
“因为……耗损。”734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数据流,
“长期的、高强度的任务执行,导致我的核心模块出现了不可逆的情感运算耗损。简单来说,
就是‘职业倦怠’。”林薇愣住了。职业倦怠。这个让她从繁华都市逃离到此处的词语,
竟然从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口中说了出来。这一刻,她忽然对眼前这个非人存在,
产生了一丝奇妙的共鸣。“根据我的服务协议,在达到一定的服务年限和耗损度后,
我有权申请退休。”734号继续解释道,“我选择了这个世界,这个坐标,
作为我的退休地点。因为这里的环境参数,最符合‘宁静’、‘平稳’的定义。
”“那你还能做什么?像小说里那样,给我超能力,或者一箱黄金?
”林薇忍不住开了个玩笑。734号摇了摇头,表情很认真。“抱歉,
我无法提供任何超自然能力或超出当前世界规则的物质。所有与任务相关的金手指模块,
在我退休时均已被卸载和格式化。”她停顿了一下,补充道:“不过,
我的基础数据库仍然保留。因此,我可以为你提供……基于大数据的最优生活建议。
”“最优生活建议?”“是的。例如,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,种植出最可口的蔬菜。
”734号指向了院子里的那片菜地。就这样,林薇的乡下躺平生活,
进入了一个全新的、“系统化”的阶段。她们决定一起重新开辟和规划那片菜地。
林薇负责充满热情地提出想法:“我们种番茄吧!还有黄瓜和生菜!夏天可以做沙拉!
”734号则负责将热情转化为数据和方案。她伸出手指,在空中轻轻一划,
一道淡蓝色的虚拟光屏在林薇眼前一闪而过林薇揉了揉眼睛,以为是错觉。
“数据分析开始。”734号的语调变得像导航语音,
“本地土壤成分检测:氮磷钾含量中等,微量元素硼、锌轻度缺乏。
最适宜种植的夏季蔬菜为‘圣女果-千禧品种’、‘水果黄瓜-F1代’以及‘罗马生菜’。
”“建议种植方案:采用垄作栽培,垄高15厘米,垄宽50厘米,株距40厘米。
此方案可将光照利用率提升17%,并将根部病害发生率降低32%。
”林薇目瞪口呆地听着这一切。她只是想随便种种菜,体验一下田园乐趣,
结果734号直接给她上了一套农业科学的顶配方案。在734号的精准指导下,
她们翻地、施肥、播种。每一个步骤,都被量化到了极致。“翻土深度应为25厘米,
以确保根系舒展。”“有机肥与土壤的混合比例应为1:7.3,以达到最佳肥力释放曲线。
”“浇水,水量3.2升,喷洒角度保持在45度,避免破坏表层土壤结构。
”林薇感觉自己不像是在种菜,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实验。过程虽然有些哭笑不得,
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好。她们种下的菜,发芽率几乎是百分之百,
每一颗小苗都长得茁壮挺拔,绿油油的,充满了生命力。这种亲手创造生命的感觉,
让林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治愈。她开始享受这种独特的“系统化生活”。每天,
她和734号一起在院子里劳作,听她用平静的语调,
讲述着关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、昆虫行为模式、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各种知识。这些知识,
通过734号的讲述,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文字,而变成了可以触摸、可以感受的现实。
一天傍晚,两人正在给菜地浇水,隔壁的王大婶路过篱笆墙,探头进来看。“哎哟,蓝妹子,
你们这菜长得可真好!就是最近虫子多,我家那几颗青菜,叶子都被咬得跟渔网似的了。
”王大婶抱怨道。林薇也有些担心地看向她们的菜苗。734号却显得很平静。她微微侧头,
像是在倾听什么,几秒后,她开口了。“环境数据扫描完毕。
已识别出主要害虫为‘菜青虫’,学名‘Pieris rapae’。数量在可控范围内。
”她转向林薇,提出了解决方案。“启动‘非致命性害虫威慑协议’。
”“方案一:在菜地周围种植菊科植物,其释放的除虫菊酯可有效驱离。
方案二:配置浓度为0.5%的辣椒水,进行周期性喷洒。
方案三……”林薇听着她一本正经地提出一套环保又科学的驱虫方案,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,将一人一“系统”的影子拉得很长。空气中,
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饭菜香。林薇觉得,自己的退休生活,好像比一个真正的系统,
还要过得更惬意。5 第五章:第一个“支线任务”自从菜地走上“科学化管理”的正轨后,
林薇的田园生活变得愈发有滋有味。每天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秧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,
抽条,开花,她内心那片因为长期高压工作而变得荒芜的土地,
似乎也跟着重新变得丰盈起来。然而,这种宁静的日常,
很快就被734号的一个新提议给打破了。那是一个雨后的清晨,空气清新得像洗过一样。
林薇正无所事事地坐在廊下发呆,
734号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……不知道是什么的饮品走了过来。
“根据对你近期行为模式的分析,”734号用她一贯的陈述语气开口,
“你已连续72小时处于‘低目标驱动’状态。长期如此,可能导致精神熵增,通俗讲,
就是‘无聊’。”林薇差点被口水呛到。她不就是发了三天呆吗?
怎么就到了“精神熵增”这么严重的地步了?“为了优化你的生活体验,我建议,
为你启动一个‘生活技能提升模块’。”734号继续说道,眼神里闪烁着认真负责的光芒。
“生活技能提升模块?”林薇重复了一遍,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。“是的。
”734号点了点头,“我们可以从简单的任务开始。
例如……”她的目光在屋子里扫描了一圈,最终落在了厨房角落里的一袋高筋面粉上。
“任务发布:烘焙一个完美的吐司面包。”一个机械的“叮”声,
又一次在林薇的脑海里响起。这一次,她确定自己没有听错。
她甚至能“看”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淡蓝色的虚拟任务框。
支线任务:烘焙一个完美的吐司面包任务描述:在辅助单元734的指导下,
完成一次从和面到出炉的全过程,成品需达到‘外皮酥脆、内部柔软、风味饱满’的标准。
任务奖励:解锁‘完美番茄酱配方’林薇使劲眨了眨眼,任务框消失了。
她震惊地看着734号:“你……你给我发布了一个任务?”“准确地说,
是激活了一个交互式教学程序。”734号纠正道,“这有助于你建立新的正向反馈循环,
提升生活中的成就感。”林薇哭笑不得。她逃离了KPI,逃离了甲方的brief,
结果在乡下,被一个退休系统布置起了“支线任务”。尽管觉得荒诞,但不得不承认,
她确实有点心动。烘焙,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治愈感的词语,对她有着莫名的吸引力。而且,
她也很好奇,在一个超级AI的指导下,能做出什么样的面包来。于是,
这场奇特的烘焙教学,就在小院的厨房里开始了。林薇系上围裙,洗干净手,
一副准备大干一场的架势。然而,她很快就发现,自己想得太简单了。“第一步,激活酵母。
”734号的声音响起。“将5克干酵母溶于100毫升温水中。注意,
水温必须精确控制在38.5摄氏度,正负误差不超过0.2度。过高会杀死酵母,
过低则无法有效激活。”林薇看着手中的温度计,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生化实验。
好不容易搞定了酵母,接下来是和面。“高筋面粉300克,全脂牛奶150毫升,
鸡蛋一枚,重量约52克,白砂糖30克,
盐3克……”734号报出了一连串精确到克的配方。揉面的过程,
更是对林薇体力和耐心的双重考验。“当前揉面力度为7牛顿,频率为每分钟45次,
效率过低。”734号在她旁边进行着实时数据监测。“建议调整发力方式,
运用手腕和核心力量,将力度提升至12牛顿,频率提升至每分钟60次,
直至面团达到‘完全扩展阶段’,即能拉出坚韧的、不易破裂的薄膜。”林薇累得满头大汗,
感觉自己不是在做面包,而是在参加一场奥运会级别的体育项目。她一边揉,
一边忍不住抱怨:“做个面包而已,有必要这么精确吗?我以前看视频,
人家都是‘适量’、‘少许’,凭感觉来的。”“‘感觉’,
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模糊算法。”734号平静地解释道,“对于初学者,
精确的数据是通往成功的最高效路径。它可以将失败的概率,从73%降低到2.8%。
”在734号的“魔鬼式”指导下,林薇终于将面团揉到了合格的状态。
接下来的发酵、排气、塑形、二次发酵,每一个环节,都被734号用数据严格把控着。
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28度,湿度75%。烤箱预热的温度是180度,
烘烤时间为35分钟。当烤箱发出“叮”的一声时,林薇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。
她带上隔热手套,小心翼翼地将烤盘取了出来。一股浓郁的麦香和奶香,
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。烤盘里的吐司,膨胀得恰到好处,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。
林薇把它倒在晾网上,轻轻敲了敲,外壳发出了清脆的声响。等它稍微冷却后,
她用面包刀切下了一片。切面是完美的、细腻的拉丝状,内部组织像云朵一样柔软。
她撕了一小块放进嘴里。外皮的焦香,内部的柔软,混合着恰到好处的甜与咸,
在味蕾上绽放开来。这是她这辈子吃过的,最好吃的吐司面包。“叮。
”那个熟悉的提示音再次响起。任务完成。综合评价:优秀。
奖励‘完美番茄酱配方’已发放。
林薇看着手中这个由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、堪称完美的作品,一股巨大而纯粹的成就感,
从心底涌了上来。这种感觉,比她之前完成任何一个千万级的广告项目,都要来得更真实,
更快乐。她转头看向734号,由衷地说道:“谢谢你。”734号的眼眸中,
似乎有微光闪动。“不客气。检测到你的多巴胺分泌水平显著提升,
本次教学程序……目标达成。”然而,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。这个吐司太大了,
她们两个人根本吃不完。林薇正发愁,734号扫描了一下剩余的面包,
然后平静地提出了建议。“根据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,
建议启动‘与邻近单位的资源共享协议’。”林薇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。
“你的意思是……拿去和邻居们分享?”734号点了点头,表情像是在阐述一条宇宙真理。
6 第六章:融入社群“与邻近单位的资源共享协议”,
这个听起来像是星际外交辞令的建议,最终被忠实地执行了。
林薇将那个完美的吐司面包切成了厚厚的几片,用干净的油纸包好,然后和734号一起,
敲响了隔壁王大婶家的门。王大婶看到她们送来的面包,惊喜得合不拢嘴。“哎哟,
这可太香了!是小薇自己做的吗?真是太能干了!”她热情地将两人迎进屋,
不由分说地从自家院子里摘了一大捧新鲜的黄瓜和豆角,硬是塞到了林薇怀里。“拿着拿着,
自家种的,没打农药,尝个鲜!”从王大婶家出来,她们又去了村头李大爷家。
李大爷是个独居的老木匠,平时沉默寡言,但收到面包后,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。
他转身回屋,拿出了两个自己用竹子做的、小巧玲珑的杯垫,送给了她们。就这样,
一个下午的时间,她们端着一个面包,几乎串遍了村里的小半户人家。回来的时候,
林薇的手里已经拎满了各种各样的“回礼”:邻居家树上刚摘的桃子,
张家阿姨自己做的辣酱,甚至还有村里养蜂人送的一小罐土蜂蜜。
这是一种林薇在大城市里从未体验过的人际交往方式。没有客套的寒暄,
没有复杂的利益交换,只有一种简单、淳朴的善意在人与人之间流淌。你给我一个面包,
我还你一篮蔬菜。这种古老而温暖的“资源共享”,
让她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暂住于此的租客,一个随时可能离开的过客。她开始真正地,
有了一丝归属感。在这个过程中,734号的表现,则像一个正在进行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。
她全程跟在林薇身边,话不多,但一直在以一种学术研究般的态度,
观察和分析着周围的一切。当王大婶热情地拉着林薇的手,
询问她的年龄、工作、有没有对象时,734号在旁边低声进行着“同声传译”。
“正在执行‘信息探查与亲密度构建’的社交协议。
核心议题包括:个人基本信息交换、婚恋状况评估……”当李大爷默默递上竹杯垫时,
734号又进行了分析。“检测到‘非语言性善意回馈’行为。
通过赠予包含个人劳动价值的物品,建立情感链接。评估:链接强度,中等。
”林薇听着她的分析,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。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互动,被她一解释,
瞬间就变成了一场场可以量化的数据交换。但林薇也发现,734号在观察的同时,
似乎也在悄悄地“学习”。一开始,面对村民们的热情,她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,
只会用点头或摇头来回应。到后来,她已经能模仿着林薇的样子,对别人的称赞,
说上一句略显生硬但发音标准的“谢谢”。分享面包事件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
在村里荡起了圈圈涟漪。村民们都知道了,村尾那个漂亮安静的城里姑娘,不仅人好,
还会做那么好吃的西式点心。渐渐地,开始有邻居主动上门来串门。
王大婶会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饺子过来,让她们尝尝。村里的孩子们,会趴在篱笆墙外,
好奇地看着林薇画画。林薇的生活,从只有她和734号的二人世界,变得热闹了起来。
她不再需要刻意去找事做来打发时间。每天,她都忙着和邻居们交流种菜心得,
跟着王大婶学做本地的小吃,或者给村里的孩子们画几张速写。在这样的交流中,
她那颗因为长期与人隔绝而变得有些封闭的心,也慢慢地打开了。一天下午,阳光正好。
林薇坐在院子的葡萄藤下,重新拾起了被她遗忘了很久的画笔。
她没有去画那些壮丽的远山风景,而是将画板对准了身边的人。
她画下了正在认真给橘猫梳毛的734号,她的侧脸在阳光下显得异常柔和。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
玖日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