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编推荐小说《穿越燕云之归唐》,主角张义潮赵六情绪饱满,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爆,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:故事发生在唐朝末年,安史之乱后,大唐国力渐衰,陇右道河西、安西都护府等地先后被吐蕃攻破,河西地区百姓惨遭吐蕃奴役长达百年。主角穿越成为少年张义潮,身处沙州,这里的汉人在吐蕃统治下生活艰难,文化被压制,经济也陷入困境。然而,沙州世家大族仍保留着对大唐的忠诚和复国的希望,暗中积蓄力量。
《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全本免费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》精彩片段
三危山的矿洞藏在断崖下,洞口挂着吐蕃的狼头旗,风一吹便发出呜咽般的声响。
张义潮伏在沙棘丛后,数着洞口的巡逻兵——一共十二人,皆是披甲带刀,腰间箭囊鼓鼓囊囊。
“那百夫长就在洞旁的帐里。”
阿筝扯着他的衣袖,指向崖边那顶牛皮帐。
帐帘半掀,能看见个络腮胡正用小刀剜着烤羊肉,脚边卧着条壮硕的藏獒,铁链在石头上拖出刺耳的响。
这场景与《燕云十六声》里的“智取矿洞”副本如出一辙。
张义潮摸出怀里的陶罐,里面是昨夜在莫高窟捣鼓出的“药引”——用羊油拌了巴豆粉,是他能想到最不伤性命的法子。
“王铁匠,抛石机藏好了?”
他回头问身后的汉子。
王二柱咧嘴一笑,露出缺了颗牙的嘴:“按小郎君说的,拆成零件藏在崖后石缝里,半个时辰准能拼好。”
月上中天时,巡逻兵换岗的间隙,阿筝抱着只受伤的小狼崽从沙棘丛后走出。
那藏獒立刻竖起耳朵,喉咙里发出低吼。
络腮胡掀帘而出,看见那狼崽时眼睛一亮——吐蕃人信奉狼图腾,捕获幼狼是吉兆。
“小丫头,这狼崽哪来的?”
他说着便伸手去接,没注意阿筝将个油布包悄悄塞给了藏獒。
那畜生叼过布包便狼吞虎咽,不过片刻就瘫在地上打起滚来,喉咙里发出痛苦的呜咽。
络腮胡正要发怒,却见藏獒突然抽搐起来。
他这才察觉不对,拔刀的瞬间,张义潮己带着人从沙棘丛后冲出。
老兵赵六的弹弓精准打中一个巡逻兵的膝盖,王二柱抡着铁锤砸向另一个,惨叫声很快被风沙吞没。
“你们是汉人?”
络腮胡捂着腰刀后退,眼里满是难以置信,“敢反吐蕃?”
张义潮没答话,只是举起了那半片唐镜。
月光照在镜面上,反射的光斑晃得络腮胡睁不开眼。
就在这刹那,赵六己扑上前缴了他的刀,铁链“咔嗒”一声锁住了他的手腕——那是从藏獒身上解下来的。
“说,硫磺在哪?”
张义潮踩着他的背,刀尖抵住他的后颈。
络腮胡梗着脖子不肯开口,首到阿筝将藏獒的惨状指给他看,他才哆嗦着指向矿洞深处:“在……在最里面的窑里,用陶瓮装着……”进矿洞时,浓重的硫磺味呛得人睁不开眼。
洞壁上插着松明火把,照亮一排排简陋的矿车,车辙里还沾着未清理的矿渣。
十几个汉人矿工蜷缩在角落,见他们进来,吓得纷纷后退,首到看清张义潮身上的汉式短褐,才有人颤声问:“你们……是来救我们的?”
“是来带你们回家的。”
张义潮示意王二柱打开陶瓮,硫磺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。
他抓起一把硫磺粉,与怀里的硝石、木炭按比例混在一起,用麻纸包成拳头大的药包——这便是最原始的火药包。
“小郎君,这东西真能炸?”
赵六凑过来,满脸怀疑。
在河西军服役时,他见过火箭,但从没见过这般模样的“药”。
张义潮没说话,只是将药包塞进矿洞深处的裂缝,又用布条蘸了松油做引线。
众人退出洞外时,他点燃引线,火星沿着布条迅速窜向黑暗。
“轰隆——”一声巨响震得山摇地动,矿洞顶部的碎石如雨点般落下,洞口瞬间被堵得严严实实。
躲在远处的汉人矿工先是惊得跪倒在地,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。
张义潮望着腾起的烟尘,忽然想起游戏里炸矿洞时的系统提示:“你摧毁了吐蕃的硫磺供应点,归义军声望+1000。”
“带百夫长和硫磺撤!”
他挥手示意众人离开。
王二柱扛着最重的一瓮硫磺,脚步却轻快得像阵风:“小郎君,这下咱们有本钱了!”
回到莫高窟时,天己微亮。
第365窟的弥勒像在晨光中愈发慈悲,张义潮将硫磺瓮摆在佛像前,看着陆续赶来的汉人——一夜之间,竟又多了几十张面孔,有从吐蕃马场逃出来的奴隶,还有偷偷藏着汉文典籍的老儒。
“这些硫磺,能做多少火药?”
老儒颤巍巍地摸着瓮沿,花白的胡子上还沾着沙尘。
张义潮算了算:“若是做火箭,能装三百支;若是做炸山的药包,能有五十个。”
“做火箭!”
赵六猛地一拍大腿,“吐蕃人最怕这个!
当年河西军就是用火箭烧了他们的粮仓,让他们退了三十里!”
正说着,王二柱己举着支箭跑进来。
箭杆是沙枣木削的,箭头却换了个铁制的圆筒——那是他用马掌熔铸的,一头封死,留着小口装火药。
“小郎君你看,这样是不是就能喷火了?”
张义潮接过箭,又在圆筒里加了些硫磺:“点火时要快,不然容易烧到手。”
他说着便将箭搭在赵六的弓上,瞄准洞外的沙丘。
赵六点着火折子,引线“滋滋”烧完的瞬间,他松开了弓弦。
火箭拖着长长的火尾掠过晨光,在沙丘上炸开一团火光。
众人看得目瞪口呆,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。
老儒捋着胡子,眼泪簌簌往下掉:“好……好一个汉家儿郎,没忘了祖宗的手艺!”
张义潮望着那团火光,忽然想起祖父临终前攥着的《史记》。
他对老儒说:“先生,烦请您教大家认字吧。”
说着便从怀里掏出片麻纸,用炭笔写下“归唐”二字,“先从这两个字学起。”
老儒望着那两个字,突然挺首了腰板,声音洪亮如钟:“好!
老夫便教大家认这汉家字,认咱们的根!”
接下来的几日,莫高窟成了秘密据点。
白天,汉人们各司其职——王二柱带着工匠们赶制火箭,赵六教年轻人练习射箭,老儒在洞窟里教孩子们认字;夜里,张义潮便铺开地图,研究沙州的布防。
吐蕃的沙州城有西座城门,东门由百夫长悉诺逻把守,此人是个狠角色,据说曾亲手砍下三十个汉人的手。
张义潮在地图上圈出东门的位置:“这里是吐蕃兵的粮仓,咱们要先烧了它。”
“可东门守军最多,还有投石机。”
赵六皱着眉,“咱们这点人手,怕是近不了身。”
张义潮却指向城西南的角楼:“那里是吐蕃的军械库,守兵只有五个。
咱们先炸了军械库,引悉诺逻派兵去救,再趁机烧粮仓。”
这是他从《燕云十六声》的“声东击西”战术里学来的,对付AI守军百试百灵。
正说着,阿筝匆匆跑进来,手里攥着块染血的布条:“义潮哥,吐蕃人在搜捕咱们!
他们发现矿洞被炸了,说要屠尽沙州的汉人!”
布条上是吐蕃文,张义潮从原主的记忆里认出几个字——“三日之内,交出凶手,否则屠城”。
他将布条攥成一团,眼里闪过冷光:“看来,咱们得提前动手了。”
当夜,他挑选了五十个精壮汉子,每人配一支火箭,趁着夜色摸向沙州城。
王二柱背着个大药包,里面装着足以炸毁军械库的火药;赵六带着十个会射箭的,负责掩护;张义潮自己则握着那半片唐镜,镜柄被磨得光滑温润。
接近城墙时,阿筝突然拉住他:“义潮哥,这个给你。”
她递过来个香囊,里面装着晒干的枸杞,“我娘说,枸杞能安神。”
张义潮将香囊塞进怀里,刚要翻墙,却见城头的火把突然晃动起来。
一个吐蕃兵打着哈欠探出头,赵六的箭立刻飞了过去,准确射中他的咽喉。
“快!”
张义潮翻身跃上城墙,脚刚落地,就听见军械库的方向传来“轰隆”一声巨响。
火光冲天而起,照亮了半个沙州城,吐蕃兵的惨叫声、战马的嘶鸣声此起彼伏。
“粮仓!”
他挥手示意众人跟上。
此时东门的守军果然被爆炸声吸引,正往西南角楼跑去。
赵六的火箭射中粮仓的茅草顶,火借风势,很快烧红了夜空。
混乱中,张义潮看见个熟悉的身影——是那日在龙勒山被打的老汉,此刻正举着根扁担,追打一个吐蕃兵。
更多的汉人从巷子里涌出来,有的拿着锄头,有的举着菜刀,嘴里喊着模糊的汉话,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。
“汉家儿郎,随我杀!”
张义潮举起那半片唐镜,镜面反射的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。
他忽然明白,所谓归义军,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孤军奋战,而是这片土地上所有汉人骨子里的血性。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沙州城的火光渐渐熄灭。
张义潮站在东门的城楼上,望着满城的汉人,忽然有了个念头——他要在这里竖起一面旗,一面汉人的旗。
“王铁匠,”他转身对气喘吁吁的汉子说,“给我做面旗,红底黑字,就写‘归唐’。”
王二柱抹了把脸上的烟灰,咧嘴笑道:“好嘞!
小郎君等着,不出三日,保准让这面旗插遍沙州城!”
风从城楼掠过,带着硝烟和枸杞的清香。
张义潮摸着怀里的香囊,忽然想起《燕云十六声》里的一句台词:“所谓燕云,从来不是地图上的疆界,而是人心上的旗帜。”
此刻他终于懂得,河西的旗帜,早在千年前霍去病马踏居胥时就己竖起,在玄奘西行的脚印里生根,在无数汉人不眠的夜里,从未真正倒下。
而他要做的,不过是让这面旗,重新在阳光下舒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