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在线阅读免费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
  • 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在线阅读免费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
  • 分类: 穿越重生
  • 作者:书海峰鼎
  • 更新:2025-07-19 16:01:05
阅读全本
小编推荐小说《穿越燕云之归唐》,主角张义潮赵六情绪饱满,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爆,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:故事发生在唐朝末年,安史之乱后,大唐国力渐衰,陇右道河西、安西都护府等地先后被吐蕃攻破,河西地区百姓惨遭吐蕃奴役长达百年。主角穿越成为少年张义潮,身处沙州,这里的汉人在吐蕃统治下生活艰难,文化被压制,经济也陷入困境。然而,沙州世家大族仍保留着对大唐的忠诚和复国的希望,暗中积蓄力量。

《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在线阅读免费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穿越燕云之归唐(张义潮赵六)》精彩片段

沙州的夜来得格外早。

残阳刚没入鸣沙山的轮廓,吐蕃巡逻兵的马蹄声便踏碎了街巷的寂静。

少年张义潮蜷在帐中,借着一盏豆大的油灯翻着祖父藏的《史记》,纸页边缘早己被虫蛀得发脆,墨字却依旧遒劲——那是汉人在这片土地上仅存的体温。

“吱呀”一声,帐帘被夜风掀起,带着沙砾打在脸上。

他抬头时,忽见帐外沙丘上立着个模糊人影,披着褴褛的唐式明光铠,手中横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。

“你是谁?”

张义潮攥紧藏在枕下的铁尺——那是原主用来防身的物件,此刻掌心己沁出冷汗。

人影转身时,他才看清对方胸前的甲片缺了大半,露出的皮肤上满是箭伤。

“吾乃河西烽燧卒,”那人声音嘶哑如破锣,“奉将军令,传警河西十一州:吐蕃赞普薨,诸部将反。”

张义潮心头剧震。

这段记忆在脑海中翻腾——历史上吐蕃王朝正是在公元842年因赞普朗达玛遇刺陷入内乱,这才给了归义军崛起的契机。

可现在是哪一年?

他正要追问,那人却突然化作一道青烟,帐外只剩风沙卷着几片残破的甲叶。

油灯“噼啪”爆了个灯花。

他抚着发烫的额头,这才惊觉是场梦。

但指尖触到的甲叶却真实存在,上面还刻着个模糊的“唐”字——像极了他前世玩《燕云十六声》时,完成“烽燧传警”任务后解锁的道具。

“义潮哥?”

帐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,是邻家少女阿筝。

她捧着个陶碗,怯生生地站在帘外,粗布吐蕃袍下,隐约能看见汉式襦裙的领口,“阿耶让我送点麦粥来,他说你白日在山里受了惊。”

张义潮接过碗时,指尖触到她手腕上的淤青——那是昨日吐蕃税吏催缴羊税时打的。

他忽然想起《沙州文录》里的记载:吐蕃在河西设“大料集”,每三年一次清查户口牲畜,稍有隐瞒便是断手凿足。

“粥里加了枸杞。”

阿筝垂着眼帘,声音细若蚊蚋,“是偷偷在龙勒山摘的,吐蕃人不让汉人种这些……”他望着碗里浮沉的几粒殷红,忽然想起游戏里“枸杞”是制作止血药膏的材料。

而龙勒山正是后世敦煌阳关所在地,那里的盐碱地或许能熬出硝石——白日里寻了半日没找到的东西,竟藏在少女的善意里。

“明日带我去龙勒山。”

他放下碗时,铁尺在案上磕出轻响,“就说去采药。”

阿筝猛地抬头,眼里闪过惊慌:“那里有吐蕃马场!

上个月王大户家的儿子就是去砍柴,被当成细作砍了头,挂在沙州东门……我知道。”

张义潮掀开帐帘,指向西北方。

夜色中,莫高窟的佛窟隐约可见,第156窟的“张议潮出行图”此刻还未绘制,但他仿佛己看见壁画上那支甲胄鲜明的归义军。

“可我们总不能一辈子躲着。”

第二日天未亮,两人便裹着吐蕃式的毳袍出发。

龙勒山的风比沙州更烈,刮得人睁不开眼。

阿筝指着一处背风的山坳:“枸杞都长在那边,吐蕃人放马时不会去。”

他蹲下身扒开沙砾,果然见几株带刺的灌木上挂着橙红果实。

更让他心跳加速的是,灌木丛下的土块泛着白霜——那是硝石的结晶体。

他假装摘枸杞,悄悄将土块揣进怀里,指尖被硌得生疼。

“看!”

阿筝突然拽他的衣袖。

山坳那头的坡地上,十几个吐蕃兵正围着个汉人老汉,其中一个络腮胡举着马鞭抽打老汉的背,羊皮袄瞬间被血浸透。

“老东西!

敢私藏唐锦?”

络腮胡的汉话带着浓重的吐蕃腔,从老汉怀里拽出块蜀锦,上面绣的团花纹路在阳光下格外刺眼,“赞普有令,汉人穿唐服、藏唐物者,断手!”

张义潮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

他想起《通典》里说,河西在安史之乱前,每年要向长安贡蜀锦三千匹,那时的沙州街头,汉人女子谁不穿件绣着缠枝纹的襦裙?

“义潮哥,快走!”

阿筝吓得脸色惨白,拽着他往山后躲。

他却盯着那络腮胡腰间的箭囊——吐蕃人的箭簇是铁制的,但箭杆多是沙枣木,脆而易折。

回到家时,祖父正坐在案前写经。

老人用的是秃笔,墨是锅底灰调的,写在粗糙的麻纸上。

见他进来,祖父立刻将纸卷起塞进墙缝:“今日吐蕃税吏来查,说要搜各家的汉文典籍。”

张义潮摸出怀里的硝石土块:“爷爷,您知道硫磺在哪能找到吗?”

老人抬眼时,浑浊的眸子里闪过精光:“你想做火药?”

他年轻时在河西军里当过文书,见过工匠熬硝石制火箭,“硫磺在三危山的矿洞里有,只是那里常年有吐蕃兵看守——他们用硫磺炼丹。”

夜里,张义潮铺开从《燕云十六声》里“带”来的记忆地图。

游戏里“三危山矿洞”是个隐藏副本,需要用“吐蕃令牌”才能进入。

而令牌的获取方式,是帮矿洞外的吐蕃百夫长找丢失的猎犬。

“或许可以试试。”

他用炭笔在纸上画着矿洞的地形,忽然听见院外传来马蹄声。

吐蕃兵的呼喝声中,夹杂着阿筝的哭喊——他们定是发现了少女藏的枸杞,顺藤摸瓜找来了。

他抓起那包硝石土块,正要从后窗逃,祖父却按住他的肩:“藏进地窖。”

老人将他推进墙角的暗门,自己则捧着那卷《史记》走出帐外,“老身的孙儿病着,诸位军爷有何贵干?”

地窖里一片漆黑,只能听见地面上传来撕打的声响。

张义潮摸着墙壁站起来,指尖触到一块松动的砖——里面藏着原主攒的铜钱,还有半片生锈的唐镜。

镜面照出他年轻的脸,却映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决绝。

不知过了多久,地面安静下来。

他爬出来时,看见祖父倒在血泊里,吐蕃兵己扬长而去。

老人手里还攥着那卷《史记》,被血浸透的纸页上,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八个字愈发清晰。

阿筝跪在一旁哭得上气不接:“他们说……说您爷爷私藏汉文典籍,要……要烧了咱们的帐子……”张义潮脱下吐蕃毳袍,露出里面偷偷缝制的汉式短褐。

他将祖父的尸体抱进地窖,用砖封好,然后转身对少女说:“去告诉相熟的汉人,今夜三更,在莫高窟第365窟外集合。”

夜风卷着沙砾掠过佛窟,第365窟的弥勒像在月光下微笑。

张义潮站在佛像前,看着陆续赶来的汉人——有曾在河西军里当过兵的老兵,有会打铁的工匠,还有像阿筝一样的少年人。

“吐蕃赞普己死,”他举起那半片唐镜,镜面反射的月光照亮每个人的脸,“他们能烧我们的书,砍我们的手,却抹不掉我们骨子里的汉字。”

人群里的铁匠王二柱突然喊道:“小郎君,您说要做火药,俺们帮您!”

老兵赵六拍着胸脯:“俺们在烽燧当过卒,会用抛石机!”

张义潮望着洞窟壁画上的飞天,忽然想起《燕云十六声》的开场动画——千年前霍去病出长安时,也曾望着类似的星空。

他从怀里掏出硝石土块,在石台上碾磨起来:“今夜,我们先做第一件事——炸掉吐蕃在三危山的矿洞,拿回属于我们的硫磺。”

月光穿过窟门,在地上投下长刀的影子。

远处的鸣沙山传来隐约的驼铃,像极了长安方向的信使,正踏过万里风沙,带来归唐的消息。

而属于张义潮的烽燧,才刚刚点燃第一簇火星。

查看完整章节

同类推荐

猜你喜欢